02
本期问题
我市营商环境工作在荆州考评结果较好,但企业获得感却依然不强,企业家反映的营商环境问题依然不少?
市纪委监委
问题剖析:
上述现象,一方面说明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强力推动下,我市营商环境总体有了长足进步,但另一方面也表明营商环境还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其折射的还是干部队伍的作风状况,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还不同程度存在,有的还比较突出,必须下大力气加以整治。对此,全市各级纪检监察组织将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履行职责,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我市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整改措施:一是强化日常监督,推动落地落实。充分发挥8个派出纪检监察组监督“探头”作用,聚焦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落实,主动担当作为,开展精准监督,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积极发挥融媒监督作用,将问政镜头对准营商环境“痛点”“堵点”,推动治理“庸懒散慢”等问题。二是严格执纪问责,促进长治长效。结合开展“双优化”专项治理,进一步畅通“信、访、网、电”举报渠道,组织专班深入问题较多、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基层站所、服务窗口开展明察暗访。对涉及损害营商环境的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及时查办、从严处理,典型案件公开通报曝光。做好执纪问责“后半篇”文章,用好纪检监察建议,推动标本兼治。三是树立鲜明导向,激励担当作为。坚持奖优罚劣、激励担当,以具有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股室为重点,在全市开展“五优五差股室”评议活动,强化评议结果运用。坚持“三个区分开来”,积极稳妥做好容错纠错工作,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为受不实举报干部澄清正名,旗帜鲜明为担当实干者撑腰鼓劲。
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问题剖析:
这充分说明我们的营商环境与建设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市的发展定位相比,与市委市政府对石首“三城三化三翻番”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广大企业、群众的期盼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不相匹配、不相符合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店小二”意识不强。在落实“双百”、“五位一体”等企业帮办领办工作时,缺少主动性、自觉性,不敢担当企业反映困难;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欠缺,执法程序不到位,执法方式方法简单、粗暴,没有完全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的要求;合同履约执行与政策规定要求矛盾交织,推进解决力度不够;部分惠企政策不透明,落实不够好,导致有些企业意见很大。二是刚性改革推动不力。少数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审批股及审批权仍未进中心;“企业开办9210”未全面落实“一窗受理、一表申请”;工程建设领域审批改革进展缓慢,如“多验合一”“多规合一”“标准地”改革未有实质性进展;减证便民未落实真减,全市证明事项清单虽然已经公布,但是实际办理过程中,减掉的证明转嫁给行政相对人现象依然存在;受疫情影响,国际金融形势严峻,实体产业受到较强冲击,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扶持力度不够,申请贷款时信用审查流程繁琐、审查时间长,市场主体融资门槛较高,中小微企业获得信用贷款额度偏低,市场主体感官融资难、贷款难。三是创新性改革项目偏少。全省营商环境先行区创建项目推动不快,全市承接的2项省定、3项荆州市定“先行区”创建项目完成质量不高,全市可申报省级典型经验项目仅有“高效办成一件事”一项作为典型经验被荆州向省营商办推广,先行区创建项目“简易注销”“证照分离”“工业宗地分割登记改革等成为全省典范还需进一步挖掘创新点。整改措施:营商环境就像空气一样,空气清新,自然引凤。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关系到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下一步,我们将以全省最优水平为目标,坚持问题、目标和需求导向,把市委解放思想的决心和压力传递到营商环境落实的关键少数、关键岗位,以更高的站位、更强担当,更大魄力,推动破冰突围,确保我们各项营商环境指标位居全省第一方阵,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破除营商环境“顽疾”。聚焦2020年全省营商环境评价指标短板,聚焦市场主体关注的焦点、堵点问题,聚焦全省营商环境建设顽瘴痼疾及全省曝光10个问题等,深入自查,全面整改,倒逼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二是坚持目标导向,答好营商环境“考题”。围绕省、荆州市优化营商环境“30条”、“60条”工作部署,以创建营商环境品牌特色为目标,着力推动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各项改革任务指标落实落细,推动我市营商环境迈入全省“一流方阵”。三是坚持需求导向,促进营商环境“升级”。以服务市场主体和群众需求为己任,坚持先行先试,瞄准不动产分割登记、企业简易注销、不动产联动办理、惠企政策落实等改革领域,全面促进优化营商环境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