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有“三宝”,怎样才能做大做强?这三家单位出招!

04

本期问题

为什么石首有“三宝”,资源富集,农业却不强,附加值低?

农业农村局

问题剖析: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不优。产业结构不优,没有形成优势主导产业。品种结构不优,品种多滥杂,没有拳头优势产品。

二是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全市人均耕地面积约1.5亩,以小农户生产为主体,在农产品加工、营销、品牌打造等方面存在短板。

三是农业效益持续低迷。农业生产投入大、风险大、见效慢,农产品价格长期低迷,而农业投入品价格居高不下,效益持续下降,导致农业投入不足,发展不够。

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老化、排灌不畅、抵御灾害能力不强等问题,制约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五是农民素质有待提高。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从事农业生产基本上以50年代、60年代的老年人为主体,文化程度较低,市场信息不灵,掌握现代农业知识不多。

整改措施:一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在全市建立40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30万亩优质油菜基地,15万亩特色果蔬基地;进一步提高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比例,推广长吻鮠、大鳍(qi)鳠(hu)大湖养殖模式。优化虾稻连作养殖模式,试验推广虾—稻—土憨巴工作的种养殖模式。

二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业托管服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抓好生产、加工、营销等全产业链开发,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好农产品加工园,重点打造“鸭蛙香稻”、“清水鱼”、“绿色果蔬”“生态畜禽”等特色农产品,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深度挖掘我市淡水产品加工潜力,补齐深加工短板,充分发挥我市大湖清水鱼产业优势,提高大湖清水鱼产业知名度;引导牧原集团和湖北升康食品有限公司建立订购收购并布局肉制品深加工,打通生猪从养殖到屠宰到加工到销售的上下产业链。三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实施整乡整村推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完成2020年高标准农田5.09万亩建设任务,加快推进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提前完成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6.12万亩,同时,认真做好编制规划,积极向上争取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10万亩。四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五是加大科企合作力度。进一步提升我市农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实施桃花山土鸡保种计划,扩大种群存量;调味小龙虾口味,提高好味源、海铧调味小龙虾知名度;优化笔架鱼肚产品包装工艺,让消费者品尝到原汁原味的石首特色农产品。

市场监督管理局

问题剖析:

涉农地理标志是一个地方第一产业风向标、度量衡,好的地理标志也是地方的一张名片。我市“三宝”资源富集,农业却不强,附加值低。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企业认识有待提高。我市品牌及产品丰富,涉农商标“十三五”翻了近十倍,达到现有的518件。但都各自为营,各行其道。商标名称五花八门,内涵单一,只能用于某个品牌产品上,产品相互设限、渗透性不够,大多数商超、宾馆、餐馆、展示厅、柜等只有少量自己企业的主打产品或特定的某几类产品,大多数产品被拒之门外,产业链条带动性不强,产销的串联性、互补性不足。

二是产业链条尚未形成。我市“三宝”没有大型规模企业支撑,现有涉“三宝”生产经营企业都有些小富即安的思想,龙头企业不龙头,产业化带动性差,从产品品质到产品品位都升级不够,生产原料方和生产企业脱钩,还停留在粗加工和初始生产阶段,精细化、品质化、品味化有待提升,从生产到消费产业链还未形成。

三是外界因素影响巨大。地理标志商标及产品是特殊地理条件、地理环境生长和制造出来的产品,它的生长和生产环境局限性很强,范围受限导致产品的数量有限。近年来,长江禁渔、人居环境整治、生态环境保护等禁捕、禁养、禁伐政策出台,我市“三宝”原材料或产品本身减产明显。

四是宣传力度有待提升。除“笔架鱼肚”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定参加了一次世界地标年会被评为地理标志副会长单位一次外,在国内外大型展示、参展推介会上出现的机率少之又少,特别是在央视、省、地方台及各大新闻媒体上出现的少之又少。大街小巷很难看到“三宝”的宣传栏、广告窗和文化墙等。

五是精准帮扶分工不明。各部门都在帮扶,但分工不明,不知帮什么,对“三宝”本身的产业、品牌及产品特点认识不足,从而导致推动落实指导性不够精准。

整改措施:

一是品牌整合,强强联合。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帮助企业针对地标的属性、结合区域品牌、地方名片,注册与之相关的商标或保护产品。把近似、疑似、形式等相关联的产品品牌加以整合,共同打造,共同参与,共同渗透,共谋发展。

二是政府扶持,打造产业。健全完善培育品牌、保护品牌、运用品牌的扶持政策,部门主推,企业投入,推动企业扩大规模,从产品生长初期、产品到消费者手中、口中打造完整的产业链。设立专项宣传推广、参会参展专项资金,减轻各部门和各单位的经济压力,真正为企业解难解困,减轻企业负担。

三是教育引导,搭建平台。提高全社会商标品牌意识,树立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帮助指导现有“三宝”各类经济实体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搞好产品转型升级。依据现有获得金奖、老字号、非遗等资源,做好宣传工作,搭建提升更高层级宣传平台,讲好“三宝”故事,提升品牌内涵和含金量。


乡村振兴局

问题剖析:

一是产业优势特色不突出。大部分产业扶贫项目整体规划和统筹推进不够,规模不大,农业主要以稻虾连作、大棚种植蔬菜和特色水果为主,乡村旅游则是简单的农家乐,有的存在盲目跟风现象,产业扶贫同质化现象突出。

二是市场主体带贫能力弱。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脱贫户没有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带贫效益不明显。同时,部分脱贫户自身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等、靠、要”思想严重,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政府、脱贫户等利益相关者发展产业项目的信心。

三是产业发展创新意识不强。随着现阶段农村人口结构发生变化,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严重,田地劳作农民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居多,因缺乏专业的农业技术,吸收新技术能力较差,产业发展创新能力不足。

整改措施:

一是多措并举防范产业同质化。第一,强化政策衔接。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协调的原则,结合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求,因地制宜落实好各项产业帮扶政策,积极培育发展产业帮扶项目。第二,坚持科学发展。充分考虑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市场需求,重点加强组织构建、人才引进、技术支撑,完善风险防控机制。

二是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结合实际,进一步优化产业帮扶政策,加快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推广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方式,推动脱贫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稳定、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认真落实小额信贷政策,加大对带贫成效突出的新型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

三是提高产业发展服务能力。继续实施产业指导员制度,加强产业发展培训和指导;持续加大产业投入,积极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深入开展消费帮扶行动,提高产销对接水平;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切实保障产业帮扶各项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