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高温天气肆虐荆楚大地,最高气温接近40度,不少市民在持续“烧烤”模式下,心脑血管疾病、车祸、中暑、溺水、醉酒等状况频发,市急救中心急救业务量大幅增加。自7月份以来,共受理急救电话5088个,急救派单1406次 ,较去年同期增长17.5%。
“120”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热线,它的背后,有着这样一群人,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接听求救电话,迅速调度急救资源,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搭起患者与生命的桥梁,多变的恶劣天气、复杂的救治环境、特殊的急救任务,无时无刻都在考验120急救人员的体能和水平,尤其在持续的高温天气下,急救人员的工作更为艰苦。
“赢”战酷暑
“120”调度平台是院前急救的中枢,是与时间赛跑的孤勇者。近日,一个6岁的孩子,爷爷因高温天气诱发疾病,无法自行拔打电话。孩子拿起电话,拔打了“120”,孩子十分着急,语无伦次,调度员在电话里安慰孩子,耐心引导他讲清了患者病情和家庭地址,老人终于获救。这个孩子是“120”指挥中心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120”电话求救者。“希望骚扰电话少一些,保证生命热线的畅通,不要耽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调度科负责人说,守好这条生命线,是每一位“120”急救指挥调度员神圣的职责。
不惧“烤”验
近日,市急救中心接到报警电话,街上一名老人头部受伤。市中医医院急救站接警后火速赶往现场。急救医生万永君一下救护车 ,便一路小跑赶到伤者身边,马路成了急救人的“战场”。急救小组有条不紊地给伤者进行检查、包扎、搬运、监护,一气呵成,同时细心地替患者撑伞。将患者平安送至医院进行治疗后,医生和驾驶员的制服衬衫早已湿透。医生万永君说:只要伤者平安无事,这些都不算什么。
“汗”卫生命
15时许,正值最闷热的时候,室外温度高达41度,市人民医院急救站接到急救指令,界山口南岳山山顶上有位老人摔伤,急救医生付宸欢和护士王兴立即跳上救护车出发。现场有一名80几岁患者受伤,动弹不得。“老爷爷您感觉怎么样了"?这个部位痛吗?,付医生一边给予关切的询问, 一边对患者快速处置判断伤情、止血包扎。因受伤现场在山顶,担架到达不了,患者又无法自行行走,怎么办?三人同时答道“背”,经过近1个小时的努力和配合,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终于到达停放在南岳山脚下的救护车上,老人及时送往医院得到救治。驾驶员聂师傅说:“构筑群众满意、社会信任的120绿色生命通道”是我们急救人不断努力的服务目标。
全力“蒸"战
前日下午3时,急救医生赵超接到指令,工地有一工人脚被砸伤。他和护士即刻赶往现场。到达工地后,一名工人被重物砸伤的脚正不停地流血。急救小组第一时间将他转至救护车内进行心电监护、 清理伤口、包扎处理。赵超是市第二人民医院一名外科医生 ,作为120外科负责人 ,每次执行急救任务身上的汗水就没干过。“出去一下立马就满头大汗。"他说,午餐也是刚吃一口就出车了。他们把伤者转交给医院的医护人员后,刚回站点,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现场,有老人腰部受伤需要搬抬。
“暑"你最美
发热专班的反季穿搭。如果说烈日直射像在炙烤,那么身穿防护服更像是在"蒸桑拿"。里一层外一层的“反季穿搭”,不一会儿就让急救人员汗如雨下。疫情叠加高温,发热专班的急救人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不管室外温度多高,我们都要穿戴好防护装备,这是硬性规定,丝毫不容马虎。”当室外温度达38度时,防护服内的温度可达50度以上,酷暑天气里,出回来浑身湿透已是家常便饭。但只要一接到通知,他们便迅速"武装到位”,即刻登车出发。同时24小时值守,随时等待转运指令。
“时间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全体急救人战高温、斗酷暑,用日夜坚守、辛勤汗水、责任担当默默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通讯员 李元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