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一直坚信,人和人之间是有某种天定的,如夫妻,如父子,如师生,而亦师亦父的刘铁君先生与我,兼具其二。先生近鲐背之年,其高风大德珍稀存世,值得一记。
01
入伏,太阳加持热能,高考榜单陆续出炉,牵动万千学子及其亲人的心。其实,现在高考的决定性已不及当年,不再有“跳农门”的惊心动魄。
43年前,我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一员。虽然没有收获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考上中专,也算一跃龙门。真正托举一跃的,要数历史老师刘铁君。这一托改变人生,终生不敢忘。
1977年恢复高考,这年元旦刚过,团山从辖区5所高中配组一文一理两个重点班,备战高考。我进了文科重点班。第二年正月初四,两个重点班就开课。可到盛夏高考揭晓,没有出现师生们期待的结果,全校仅理科班沈朝忠同学考上大专,文科班剃了光头。
名落孙山,苦闷至极。何去何从?是去村小教书还是返校复读,我有些举棋不定。经过反复权衡,最后还是听从母亲和老师劝勉,决定复读。
复读之路并不顺畅,还走了半年的弯路。原来,学校因为高校招收文科生太少,就没有再开办文科班了。我这个文科生,数学成绩本来就不咋滴,又从来没学过物理、化学,只好硬着头皮去学理科,结果可想而知啊。一学期下来,真如家乡一句歇后语——顶着碓窝子唱戏,吃力不讨好!返校复读时的满满信心,一时化为乌有。
那位和我一起复读的文科同学眼看升学无望,果断离开团山中学,跑到教育局在东升碾子湾“共大”主办的文科补习班复读去了。
不能改变风的方向,就想办法调整风帆。第二学期开始,苦苦硬撑的我,开始改弦易辙,重拾文科。也就在这个时候,遇到恩师刘铁君老师!
▲2019年国庆节,刘铁君老师参加石首师范79级同学聚会即兴演讲
原来,学校为了我这个独苗文科生煞费苦心,特地安排刘老师一对一辅导我的历史、地理。每当同学们上物理、化学课时,我就直奔学校小木楼,跑到刘老师家里,听讲历史、地理。
刘老师一家四口,蜗居在两间不到20平方米的教工宿舍。师母周玲也是老师,高一时教过我语文。他们育有两个儿子,老大刘砥,低我一届,复读时跟他成了同学。
▲刘铁君、周玲老师参加抗美援朝时的飒爽英姿
老师家里陈设简陋,没有像样的家具,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镜框里悬挂着两张放大的黑白照片,分别是刘老师、周老师参加抗美援朝的戎装照,一个阳光帅气、英俊潇洒,一个眉清目秀、笑容灿烂。原来,这对双职工老师还是浴血奋战的革命伴侣。那时,只知道刘老师才从六虎山五七中学调来不久,哪里知道他命运多舛,在“反右”等运动中屡遭厄运,蒙受不白之冤。
刘老师简陋逼仄的家,从此成了我的文史课堂。我成了他们家的常客,刘老师跟我开起小锅小灶。尽管只有我一个学生,刘老师还是十分认真。从古代史到近现代史,从中国史到世界史,他总是条理清晰地归纳总结,地理课也是这样,还专门为我编写复习资料。
初识刘老师,只觉得神情严肃,不苟言笑。混熟之后,常见慈眉善目,态度和蔼。刘老师知识渊博,记忆力强,思维敏捷,语言严谨,一口普通话纯正,很难猜出他是哪里人。
他学富五车,让我崇拜不已。辅导时,他既给我列提纲,又讲知识要点,归纳总结总是恰到好处。我在他赞赏的目光中建立自信,也对史地充满兴趣。曾经感觉前途渺茫、沮丧郁闷的负面情绪,很快烟消云散,顿觉柳暗花明。
临近高考,他敲黑板、划重点、讲要点,有的题目竟还押中了。对辛亥革命章节作重点讲述,“辛亥革命推翻中国两千年帝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还从多个方面深度论述。果然,这道题目在当年历史高考问答题、选择题中出现,分值占比还很高。
高考中,历史、地理都答得比较轻松,得了高分,极大地弥补了数学短板。那时,大中专一张考卷,我虽然没有考上梦寐以求的大学,但好歹跨过中专录取分数线。鲤鱼跳龙门,我走出了农村。
02
刘老师祖籍汨罗,1935年出生于长沙,自幼聪明好学,随父亲到其谋职所在地益阳求学。新中国成立的鼓点迫近,正读初三,品学兼优,年仅14岁的热血少年,毅然投笔从戎,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少年军随部队奉命参加了著名的“湘西剿匪”,经过一年多战斗,终于肃清匪患。刘铁君因此获得湘西剿匪胜利纪念章一枚。
▲刘铁君14岁参加“湘西剿匪”
部队还来不及休整,朝鲜战争爆发,47军奉命开赴朝鲜半岛。部队当时医疗资源短缺,急需卫生员。在湘西剿匪时,部队首长见刘铁君年纪轻,文化程度高,聪明机灵,接受能力强,遂安排到军卫校学习一年。刘铁君于1951年2月提前毕业,分配到连队任副排级卫生员。
奔赴朝鲜前线途中,刘铁君历经艰难险阻,徒步行军1500里。刘老师后来说,这是他在抗美援朝中经历最艰苦最危险的半年,每天都是白天休整,夜晚行军,翻山越岭,走的都是崎岖蜿蜒的小径,还不断遭到敌机轰炸扫射,幸好部队伤亡不大。
▲刘铁君老师参加“湘西剿匪”“抗美援朝”等重要战争、战斗荣获纪念章、奖章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1954年,47军凯旋,而刘铁君和30多名干部一道,调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留朝处理善后事宜。1955年2月,刘铁君因染上慢性疟疾,才退伍回国,荣获中央颁发的“和平万岁”纪念章一枚。
▲2020年,刘铁君、周玲夫妻双双同获“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70年”纪念章
同年,刘铁君参加高考,被武汉大学历史系录取。经过战争洗礼,刘铁君十分珍爱和平环境,十分珍惜宝贵的大学时光。作为班长,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还被武汉大学授予“优等生”奖章。人生起起落落是常态,没有谁能永远一帆风顺。对于刘铁君而言,人生轨迹何尝不像过山车一样跌宕。
1957年4月,全国各地陆续“大鸣大放”。秋季开学,声势浩大的“反右”运动开始,系里安排他抓运动。年轻的刘铁君不知深浅地随口一句,“我们班又沒有参加大鸣大放,哪来什么右派可反?”就这样一句话,给他惹了麻烦!随即,刘铁君被当作“反右”拦路虎批判,并被撤职反省。运动结束,他被记团内严重警告处分,划为“中右”,列为“内专”对象,其档案还被加了一句,“此人不得重用”!
武大毕业后,刘铁君分配到湖南大学历史系任教。1962年,国家对大学院系作调整,湖南大学历史系撤销,他被调到石首一中教语文。那时,刘铁君老师和周玲老师已经结婚。1951年读初二时,周老师在湖南怀化沅陵参军入朝作战,回国后考入湖北政法学院(中南财大前身),后分配到荆州教育行政干校。
有人说,所有让你痛苦的经历,终会结痂痊愈,成为你最坚硬的壁垒。
从1966年起,刘老师开始漫长的人生低谷期。他成为被批斗者,遭受很多恶意的人身攻击。彼时,平静的石首一中校园里,很快掀起大鸣大放大字报高潮,斗争矛头全都指向老师,不久就贴出《蔡(镜泉)、刘(铁君)、易(大智)在幕后干了些什么?》的大字报,刘老师莫名其妙地被牵扯其中。
当时全国上下正在批判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各地上行下效,要揪出小“三家村”。石首一中“三家村”中,蔡、易两人根正苗红,唯有刘老师有“政治污点”,其父亲1957被打成“右派”,本人又是“中右”,于是成为炮轰重点。工作组挖空心思,搜集和编造他的反党事实。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对他展开长达三天的批斗,使其受尽屈辱。后来,易某受人挑唆编造他的“三反言论”,以求划清界线而自保。
更为恶毒的是找不到所谓的“三反言论”,就命人检查他任语文老师批改过的作文本,企图寻找蛛丝马迹。刘老师教初三两个班的语文课。他们翻出几年批改过的作文共800多本,查岀刘老师批改作文时,删除学生引用不当的“毛主席语录”26处。乍听这话,真是骇人听闻啊。其实,这都是一个负责任的语文老师合情合理的正常批改呀。在那个特殊时期,许多学生作文,无病呻吟,有事无事都要牵强地引用一段语录,以示时髦,彰显政治正确,扩充气场,不顾有些引用与文章内容毫无关联。
“删语录”事件发生后,不分青红皂白,不由分说将刘老师与揪岀的6个“黑坏分子”,由学生监督到江北砍割芦苇,直到春节才回家。1969年冬,他再次在全县教师大会上遭批斗,并与全县问题最严重的60余人,被以进“学习班”为由,送到县原种场监督劳动。这些人当中,不少被判3-10年的刑期。
批捕前,有一个传讯笔录环节。传讯刘老师的,是刚从部队转业到县公安局的小刘。小刘翻阅刘老师写的材料,“你14岁参军,参加湘西剿匪,15岁抗美援朝,在革命队伍中成长,为什么思想会走向反动?”
刘老师义正辞严,“我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反党了?如果是因为批改作文删语录的事,这也要区分界线,要看是合情合理的作文批改?还是蓄怀恶意的政治删除?”刘老师接连反问,“你见过作文批改原件、原文吗?你能够举出不应该删改的实例吗?你们敢拿出来向大家公示吗?”小刘无言以对。最后,小刘平静地表示,“你放心,我一定根据事实办案。”
据说,小刘回去汇报说,材料无法落实。刘老师因此躲过一劫。几十年后,刘老师和我谈起这一幕,依然感激这位正直善良、秉公办事、仗义执言的好干警,即便至今都不知道名字!
1971年“9.13”事件发生,林彪倒台,国内政治气氛缓和很多,石首原种场“学习班”也解散。1972年4月,刘老师随其中几名“重要现行犯”遣送团山五七中学(六虎山),监督劳动。
1973年春,刘老师就地恢复教学工作,重新站上讲台,直到1979年春节后才调到团山中学。
03
命运的低谷,并没有让刘老师一蹶不振。他早就领悟人生真谛,越是无人问津的时候,反而越要沉得住气。
1979年9月,我考入石首师范,刘老师也开始转运,离开了一呆就是八年、交通偏僻的团山,调入石首师范教授历史。我有幸和刘老师再续师生情缘。
那时,刘老师已45岁。每天早晚,我惊讶地发现,或操场上,或林荫小道,总能够见他戴着耳机,手握收音机,有板有眼地学习日语。开始,我们还有些不解。后来才知道,刘老师已经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对中国近代史作深入研究,如甲午海战、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日俄战争、辛亥革命等诸多历史事件,均与日本国相关联,需要查阅文献资料,而通晓日语成为刘老师研究近代史必须跨越的一道坎。解放前学的英语,大学时学的俄语,历经太多运动,这些外语都已经荒废,他要趁着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零基础起步,学好日语,助力近代史研究。后来他晋升教授,日语水平测试成为必考科目。
不为外人所知的是,刘老师这一时期,几次有机会调往外省大专院校工作,因为多种原因,都失之交臂。
一次是湘潭大学历史系要调他去,系主任、副主任、教授多是他武大的老师或同学,对他业务能力非常认可,力邀加盟。湘大先是发来商调函,见石首方未予回应,接着派两名干部亲自来石首要人,和相关部门磨了一个星期,最后还是无功而返。另一次湖北人民出版社历史编辑组长岗位,还有一次是调往中国社会科学院,都遗憾未成。
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面向全国公开招录研究人员,湖北区域1000多人报名,300多人通过资格审查参考,终有16人上榜,其中历史学科仅3人,其中就有刘老师。前两天通知他准时到北京报到,过两天情况就变了,说是档案还留有“历史尾巴”,工作人员最终也爱莫能助,刘老师失去一生中最好的机会。
师范毕业后,我回到团山中学任教,历史教师奇缺,学校竟然安排我这个初出茅庐的新手,教高中文科毕业班的历史,跟刘老师成了同事,师生俩有了更多共同语言。没过多久,就听说刘老师调到天门师范,在那里工作3年后,又调到荆州电大。
1980年代中期,我曾跟刘老师见过一面,至今记忆犹新。那时,我考入荆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脱产学习中文,和同期考入荆州市委党校党政干部大专班的刘曾君、赵声贵老师,付铁海、李明扬、吴国安等同学相约拜访刘老师。大家一起畅游荆州古城,把酒言欢,好不惬意。推杯换盏间,得知刘老师已升任副教授,一边教学,一边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并有10多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最后,一众人合影留念。
▲1985年10月,刘铁君老师(前排右二)和刘曾君、赵声贵老师,李明扬、傅铁海、吴国安、王艳平、李良炳等同学荆州重逢
1986年,我从荆州教院毕业,两年后由团山中学调到南岳高级中学。1991年4月,我又被调到石首电视台当了记者。虽然不时想起老师,但限于交通、通讯条件,跟老师逐渐失去了联系。
后来交通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我有一次专门跑到荆州电大去拜访刘老师,在校园里问了好几个人,都说不清楚,又跑到周老师工作单位东方红中学也碰了壁,未能如愿。后来又问了他师范要好的同事赵声贵老师,也没有打听到联系方式。
直到2019年国庆节,才和刘老师重新取得联系。这年国庆正值祖国70华诞,又恰逢我们考入石首师范40周年,我们热烈隆重地庆祝了一番。由深圳卓宝集团董事长邹先华同学出资赞助,赵声贵老师牵头组织石首师范79级100多师生聚会,缅怀一同走过的40年。刘铁君、廖永发、丁雄波、郭大海、佘石新、向耀林、杨书喜等老师,悉数到场。
▲2019年国庆节,刘铁君老师重回石首师范故地与部分师生合影
在第一天的欢迎晚宴上,我见到了思念已久,30多年未曾谋面的刘老师。在我高喊“刘老师”的同时,满面春风的刘老师脱口而出我的名字,反应之快完全不像一位耄耋老人。我跑上前去,跟老师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第二天,一百多号师生兴致勃勃地踏访路家铺师范旧址,寻找教室、寝室的遗迹,分辨哪里是我们下课铃声响起,连忙去排队的食堂,哪儿又是我们曾经徜徉,充满憧憬遐思的杉树林……一路上,刘老师精神矍铄,步履稳健,不时感叹石首的沧桑巨变。下午交流环节,刘老师发表简短演讲。他老人家目光如炬,思维敏捷,条理清晰,声音洪亮,言简意赅。我们对刘老师的精彩演讲报以热烈掌声,同时也为老师的良好健康状况祝福喝彩。
第三天上午,我来到宾馆看望老师。
▲刘老师同昔日团山中学学生赵自平、王艳平亲切问候
刘老师过去听觉就不够好,当时已然失聪。即使戴上耳机,也很难听清我说的什么。好在老师备有手写板,因此,我们交流还算顺畅。我问什么,他讲什么。刘老师的一生,既有值得一提的高光时刻,也有不堪回首的黑白镜头。
我们先从他少年参军,参加湘西剿匪问起,讲到他们夫妻同时跨出国门,参加抗美援朝。前年10月,刘铁君、周玲这对志同道合的教师夫妻,双双获得国家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据说,像刘老师夫妻俩一并获颁纪念章的十分罕见。
接着,我们又从他在“反右”中遭受冲击,讲到“文革”中被莫须有罪名污蔑构陷,蒙受不白之冤。从荆州电大,借调到湖北电大,屡获教学成果奖,获评湖北电大建校20年功勋人物,讲到他呕心沥血,历时13年时间,直到他退休之后才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收入母校系列丛书的学术专著,讲到他获评正教授,退休、返聘。
后来,我们还得知他儿子刘砥在深圳创业有成,成为一家规模上千人的上市公司老总,孙子留学美国。聊到他老人家如今秋冬深圳住半年,春夏荆州住半年,聊到偶尔填写格律诗词,以寄托情怀。他在80大寿所作《八十感言》,形象地展示了豁达淡泊的晚年生活,诗曰:
年届耄耋无所求,
尚能安步度春秋。
不思羽化登仙境,
粤海楚天任去留。
我们无所不谈,畅聊了整整一个上午。我刨根问底,他有问必答,彼此十分默契,直到刘砥两兄弟前来接驾,我们才依依惜别。
在这复杂繁芜的世界里,庸人甘于沉沦,强者寻求自渡。毫无疑问,先生属于后者。一个人只有不断淬炼、沉淀,变成更好的自己,想要的生活才会奔你而来。
纵观先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让我敬佩的是面对人生的不公和突发,即使27岁到47岁最宝贵的20年被曲折、被边缘化,但总是微笑应对,坦然面对,没有抱怨社会对他的不公,并且逆风翻盘,成为深受社会尊重、学生爱戴的专家、教授,大有东坡先生“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冲和与无畏啊。
▲刘铁君老师全家合影
正因为这种愈挫愈勇的进取态度,使他成为人生赢家,事业有成,家庭幸福。虽身患糖尿病,竟然年近9旬高龄而恬淡安然。如今,他每天还坚持行走一个多小时。
今年6月上旬,正准备含饴弄孙的退休生活,我突发心梗,再一次被病魔击倒。我躺在医院病床上,等待安装支架手术,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四年前被查出淋巴瘤,在肿瘤医院经过长达半年的化疗,正当一步一步康复之际,再次罹患重疾,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正在闷闷不乐抱怨老天不公时,先生打来电话,发来短信,问我是否还在工作,是不是快要退休了?希望我及早安排好退休生活!还请我一步步指导他操作,添加微信好友。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看到先生发来的文字,顿时感慨万端,茅塞顿开,怨天尤人于事无补啊。身处人生逆境,老师能够坦然面对、坚强奋起,作为学生又为何不从老师身上吸取顽强的精神力量,来个泰然处之呢?
因为放下,所以轻松。我高兴地回复先生,退休模式已经开启。过几天就要从融媒体中心退休,但愿像老师一样拥有达观充实的晚年生活,开心快乐每一天。
这天适逢父亲节,祝愿恩师刘铁君、周玲福寿康宁!
作者简介:
王艳平,1962年7月出生,职业生涯前十年,以学生为伴,后三十一年,与新闻为伍,曾任石首电视台支部书记,石首市新闻中心主任,石首市融媒体中心总编辑,创办了《今日石首》等新媒体,现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