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基强化 三治融合 打造善治宜都(宜昌宜都市)

宜都市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湖北省西南部,长江、清江在此交汇,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全市国土面积1357平方公里,辖8镇1乡1个街道办事处、2个管委会,123个村、30个社区,39.6万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宜都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打造善治宜都为目标,坚持党建引领为核心,创新探索“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序”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全面打造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湖北样板”,先后成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全国首批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湖北省“双基强化、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唯一试点。

高位推进的“宜都实践”

一、党建引领,筑牢基层治理堡垒

基层治理事关党的执政根基,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始终。宜都市将党建引领贯穿基层社会治理全周期、全维度,以红色引擎高位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让基层群众思想基础更牢固、基层队伍更有力、治理内容更优质、公共服务更有效。

织密红色网络。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按照“发展到哪里、群众需要在哪里、支部就建在哪里”的原则,织密党建网络。深化“三在”( 让党员干部生活在群众中、让群众生活在集体中、让基层阵地筑牢在百姓心中)工程,实施基层党建整市推进,开展“五强书记领航”“磁铁支部凝心”“乡村振兴聚力”行动,全市培育50个“磁铁支部”,13个弱村变强村,党组织成为群众发展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感情离不开的“主心骨”。建立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片区党委”“联村党委”组织体系,强化协同联动机制。王家畈镇打破地域界限,推行强弱支部互联,成立7个联村党委,实现“抱团发展”,焕发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迸发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机活力。

建强红色网格。村(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网格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宜都市坚持把支部建在网格上,成立网格支部494个,形成以村(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网格党支部为管理主体、网格为支撑的三级管理体系。在城市小区、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家+驿站”“党员微家”“红色物业”等红色阵地,利用微阵地、开展微服务、传递微声音、调解微矛盾、实施微治理,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社区)”。陆城街道建立102个“红色物业”,为民解难134件,化解矛盾53件。

激发红色细胞。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在人民群众思想素质教育首位,在融媒体中心平台开辟专栏,多形式宣传阐释,组织宣讲队持续开展“六进”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实施双培工程,把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能人,55名“五强书记”成为发展领头雁。注重实践融合,开展党员干部“双报到、双服务”活动,72家单位下沉小区,成立楼栋党小组197个,3791名党员进小区认岗领责,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推行党员承诺制、党员积分管理,提高党员干部宣传组织群众和引领带动发展的能力。

二、自治为基,激活基层治理动能

自治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目标。宜都市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建立家庭文明诚信档案,着力激活基层组织治理动能,推动人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村规民约立规矩。全市组织村规民约修订培训,指导155个村(社区)将诚信建设、移风易俗等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并通过合法性审查,成为务实管用“小宪法”。搭建家庭文明诚信档案信息系统,建立家庭文明诚信电子及纸质档案,强化文明守礼、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行为记录,纳入评先表彰、村集体经济分红评价体系,提升村规民约激励性和约束力。枝城镇龙王台村率先推行村规民约百分制考核,村民们积极参与村级自治,自评互议广泛监督,自觉维护乡风文明。

乡贤理事破顽疾。按照“有品德、有威望、有见识、有能力、有成就、有公益心”标准,全市推选新乡贤800名,引导乡贤勇当乡村发展“参谋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为民办事“服务员”,用老百姓的话化老百姓的怨、用老百姓的法解老百姓的难。东风社区推行“社区+乡贤+社会维稳”模式,成立乡贤调解室,化解矛盾纠纷140多起,解决10年以上老大难问题6件。

多元互动谋共治。搭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居民自治组织为基础、基层社会组织为补充、居民广泛参与的民主协商平台,组建志愿服务队、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507个,定期召开联席会协商解决问题,实现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构建起党组织领导的“一元多核、多方共治”治理格局。市冬泳协会常年在长江、清江岸边开展义务巡逻,救起落水群众20余人,化解纠纷50多起。

三、法治为本,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法治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保障。宜都市秉承“法治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理念,实施法润宜都工程,全力提升依法治市水平。

实施法润宜都工程。大力弘扬良法善治的法治精神,着力打造“党润民、法润村、文润家”法治品牌,五眼泉镇鸡头山村、红花套镇渔洋溪村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宜都荣获全国首批法治县市创建先进单位、全省“六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制定《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组建政府法律顾问团,参与政府重大决策,及时预防决策失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六多合一”“证照分离”“不见面审批、无接触服务”等,最大限度优化审批流程,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

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完善市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市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建公共法律服务站,村(社区)建公共法律服务室,村(社区)配备法治主任。在农村“四务通”服务平台开通电子法务功能,村民法律援助申请、法律咨询预约等,网格员通过E通及时办理,形成社区一刻钟、农村半小时“法律服务圈”,老百姓真切感受到“法律服务在身边”。

强化社会治安防控。建立“警格对接”机制,引导融合社会力量和公众多元参与社会治安防控,形成警民联防、专群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开展“无疫、无毒、无邪、无赌、无访(越级访和非访)”“五无”村(社区)创建,提升依法治理效果。建立7名专职调解员和50名相关专家组成的“联合专业调解委员会”,形成“1+N”多元调解模式,实现“专业的问题专家管、大家的事情大家判”,全市信访总量大幅下降。

四、德治为序,弘扬基层治理新风

德治是长治之基。宜都市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基层社会治理道德根基。

典型示范推动育德于心。出台《道德模范管理办法》,建立道德模范关爱礼遇机制,每月评选宜都好人,每半年评选宜都楷模,每两年评选宜都道德模范,累计选树楷模好人268人,其中中国好人7人、湖北省道德模范1人、荆楚楷模10人、湖北好人6人。开设市乡村三级道德法治大讲堂,常年开展理论宣讲、法治宣讲、道德宣讲,用榜样示范引领全社会积极向上风尚。

宣传教育推动成德于行。坚持把弘扬家风文化作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突破口,广泛开展“围炉夜话新家风”“五美四福”活动,弘扬“勤、孝、敬、诚、和”五美文化,传承“家谱传福、家训积福、家规惜福、家颜亮福”“四福”新家风,全社会形成家家户户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的良好氛围。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宜都“45度让路法”文明出行宣传活动在人民网、中央电视台相继播出,阅读量达1亿人次;2万余名志愿者开展文明餐桌宣传劝导,文明用餐、杜绝浪费已成自觉行动。

文明实践推动弘德于常。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作用,开展以“六圈四节”(“宣教、文体、科技、法律、卫健、便民”六个志愿服务圈,春和风尚节、夏韵艺术节、秋思读书节、冬艺健身节)为路径的志愿服务,建成城区“一刻钟”和农村“半小时”志愿服务圈。市乡村三级累计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3000多场次,在活动和服务中潜移默化、成风化人,以先进文化引领群众、美化乡风。

竞进作为的“宜都担当”

2016年以来,宜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创新推进“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序”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实现了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良性互动。

——经济发展高质领先。宜都不断强化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以高质量社会治理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2016年以来,全市GDP年均增长7.25%,比全国高0.5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77亿元,形成2个过200亿元、3个过100亿元、1个过70亿元的产业集群。2019年,跻身赛迪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榜第77位、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榜第87位、绿色发展百强第55位、投资潜力百强第50位、科技创新百强第70位。

——城市魅力绽放风采。宜都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创造了“磁铁支部”“网格支部”“五美四福”“三贤共治”“村规民约百分制管理”等一批基层治理先进经验,并通过社会治理创新把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汇聚成创先争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宜都先后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金字招牌,产生18名中国好人、湖北省道德模范、荆楚楷模,形成“竞进作为、勇争一流”的百强精神、“众志成城、决战决胜”的创城精神和“守信敬业、融合厉行”的城市精神,城市品位大幅提升。

——绿色生态引领时尚。宜都内修人文、外修生态,坚持绿色发展,倡导绿色生活,全面落实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实现沿江一公里化工产业清零,腾退岸线12公里,岸线复绿1200余亩,复绿长度38公里;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77.3%,国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森林覆盖率达到60%,拥有6个3A以上景区,宜都获评“湖北省生态园林城市”。 举办全国首个“5·26”绿色生活日,发布全国首部《绿色生活方式指南》《绿色生活宜都宣言》,绿色生活蔚然成风。

——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宜都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主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三五”期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6%、8.5%,显著高于人均GDP增速。2019年,全面小康指数排名全国第29位、湖北省第1位,入选中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秀城市20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趋优向上。

——疫情防控彰显担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宜都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率先启动联防联控和应急响应机制,依托健康信息采集系统、人口信息管理平台,494个网格支部群策群力,1.3万名党员干部、4100名志愿者众志成城,筑牢“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死角”的人民“战疫”防线,宜都“三治融合”治理模式接受战时大考。2月5日至今,宜都无新增病例,是湖北省首批11个低风险地区之一。

善作善成的宜都启示

——坚持党建引领,凝聚治理合力。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的领导,是所有工作的前提。宜都市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实施党建整市推进、“双指数”管理、“三在”工程和“双报到、双服务”机制,推动资源在一线整合、问题在一线解决、党旗在一线飘扬,党建引领为“双基强化、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坚强保证。

——坚持发展为先,强化治理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宜都市坚持抓治理就是抓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发展的成果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坚强保障,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有力推动了高质量发展。

——坚持人民主体,深化共治共享。人民群众是社会治理的力量源泉,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才能使社会治理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宜都市尊崇人民主体地位,准确把握民情、民意、民需,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打造多元共治、共建共享、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格局,人民群众在参与治理实践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美好蓝图已变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实惠。

——坚持德润民心,实现以文化人。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项显著优势。宜都市深刻把握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要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以“六圈四节”志愿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达到了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效果。

——坚持求实创新,勇当善治标杆。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最强音。宜都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勇于面对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风险挑战,克难攻坚、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推出一系列基层治理新举措,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让各项决策由“为民做主”变成“由民做主”,极大增强了社会治理的活力和效率,形成了“双基强化、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宜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