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水稻示范区亩产增收明显

9月28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荆州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深入高基庙镇百子庵村10组,开展水稻试验田间测产、调查。结果表明:示范区稻谷产量较非示范区增产10%。

我市农业部门开展水稻有机种植新模式试验目的是:全面掌握鸭蛙稻种植模式的生态影响、贡献和在有机水稻生产模式中,鸭、蛙的控草、控虫、防病效应。

荆州农业科学院高级农艺师易苏丹说:“我们这里实验是鸭蛙稻工作对水稻的病虫草害控制及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这个实验总共设置六个处理(方式),由鸭蛙同时投放、鸭蛙分时段投放、只放鸭、只放蛙、人工除草另外是化学防治病虫草害,还有不防治病虫草害,六个处理(方式)。”

农技人员通过对水稻编号、选点、取样、收割、脱粒、称重、数据计算等进行调查,了解农户施肥等管理水平和病虫害发生情况,对不同品种的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等田间表现进行详细记载。

易苏丹说:“从目前试验来看,放鸭、放蛙对病虫草害防控是有很好的效果,后期(我们)还要对它的米质进行检测。”

荆州农业科学院农技专家表示:从测产情况看,示范区稻谷产量较非示范区农药使用量降低30%,每亩节本增效400元左右。下一步将进一步整理相关数据,进行科学比较分析,为今后开展相关品种的种植推广提供科学数据。(记者刘向阳  通讯员付维新 徐上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