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铁道兵三师政治部副营职干事、军队 退休干部陶荣湘同志事迹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兵种序列中,曾经有一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号称打不断炸不烂的运输线”的钢铁大军,那就是赫赫有名的铁道兵。

我1959年元月应征入伍,1987年11月因病办理军队退休回到家乡。我虽已83岁高龄,但回想起曾经的军旅生涯,一件件往事仍然历历在目。

1958年夏天,我高中毕业后,毅然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当时的高中学历,在部队算高学历军人,自然而然,我受到部队首长高度关注和重点培养。在这个大熔炉里,我不负众望,很快成为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技术精湛的优秀指挥员。10多年里,我先后荣获三等功多次,师以上通令嘉奖不计其数。

——技术革新,提升打字效能

记得新兵训练刚结束,我就像被事先预定一样到师部保密室当文职员,负责油印前基础性工作——刻钢板。

当时,所在部队方方面面的条件都特别艰苦,加上每天工作量特别大,刻制文件底稿的过程十分缓慢,而且刻出来的文稿也不美观,越来越无法满足部队文件的印制需求,造成很多文件无法及时发出。后来,部队首长倡议,机关干部省吃俭用,挤出一批资金新购一台打字机,打印文件美观问题很快得到解决。然而,经过多次摸索,我认为还可以进行技术改良,在此基础上提升打字速度。于是,我向当时负责文印工作的政治部主任报告这一想法,没想到很快得到首长批准和鼓励。

当时的打印机字盘都要完全依赖手工操作,即使新购设备也是这个原理,因此,我开始思考将手的部分功能解放出来交给脚来完成。通过仔细琢磨和反复试验,终于设计出把字盘由手工操作改为脚踏操作的方案。经报请师政治部主任同意后,我所在的文印科科长将打字机改良方案拿到修理处论证,同时将淘汰的老式打字机交给修理处改造。不到一个月,改良后的打字机投入试用,其打字效率很快就远远超越了新购设备。

当时,这项打字机设计技术革新措施,直接得到生产厂家的肯定,并影响到全国打字机制造行业。为此,我个人也被师部通报嘉奖,并荣立三等功一次。

——深入一线,宣传先进典型

1962年初冬,部队建设鹰厦铁路工程,而我任十三团书记员,负责深入连队采写报道宣传先进典型事迹。

在那个艰苦岁月,生产技术落后,铁路基础所需土方量特别大,由于缺少装备,山川河谷所需各种材料都依靠战士们用肩扛用背背才能运送到位。无论狂风暴雨还是烈日严寒,战士们硬生生地将几万吨重的铁路材料和设施设备运到20多公里外的施工现场,因此,很多官兵牺牲在施工现场或施工路上。作为一名书记员,深知每一寸铁路都凝聚着战士们的血汗,甚至生命。经过深入地采访,我将文稿上报团、师,分别在《解放军报》《人民日报》刊发,并荣获个人三等功一次。

次年底,部队北上大兴安岭建设嫩佳铁路,我作为师部战地记者,主动请战到一线老部队十三团采访。哪个基层部队任务最艰巨,我就前往哪个部队。

四营担负着朝阳隧道的施工任务,这个隧道工程地段地质松软极易大面积塌方。记得有一次塌方前,老班长张春玉带领全班战士在隧道深处钻石,岩石严重松动,他及时命令全班战士撤离现场而自己却留在最后,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大腿上,造成右腿多处骨折。没想到一个月后,他病情初愈就再次投入到隧道建设中。看到他那种气壮山河的可歌可泣事迹,我再次认真记录深入报道,终于将他的事迹刊载到《解放军报》《人民日报》。因此,老战士张春玉同志于1965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授予“铁道硬骨头战士”的称号,并受到毛主席亲自接见。

——放弃爱好,慰劳抗洪官兵

1998年夏季,荆江两岸出现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在这命悬一刻之时,广州军区、济南军区积极响应,奔赴我市抗洪抢险一线,形成一道军民护堤的钢铁长城。

哪里有溃口,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解放军!他们用肩用背扛起砂石,一袋又一袋,一趟又一趟,用年轻的生命护起钢铁之堤。当我看到战士们不顾生死的场面时,心想这就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饿了在危险的大堤上喝一口粥,困了在泥泞的大堤上打一个盹,与雨水斗,与洪魔斗,有的年轻战士还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我作为一名部队老兵,深知战士们的苦和累。

看着退休后在家饲养的47只信鸽,我和老伴一商量,宁可不当这个信鸽协会会长,也要将它们送去慰劳官兵。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作为一名军休干部,我也应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