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石首枫林酒业联合石首市作家协会、石首市融媒体中心、石首市弘道文化有限公司举办的“大美绣林,传承千年”“绣林酒陶藏杯”征文活动评选结果揭晓。以下为征文选登,一起来欣赏。
我与“绣林陶藏”的不解之缘
作者:赵锋城
记得上次石首作家协会组团赴枫林健康酒业有限公司采风是2017年元月,时隔四年,今又与石首作协的文友们江北重聚首,“枫林”再相会,探讨当年“绣林美酒”的精彩神话,续写当今“枫林酒业”的恢宏气势,发掘传统品牌“绣林陶藏系列”的奇光异彩,这无疑是一件赋有满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且非常开心惬意的事。
说起枫林,就自然想到了绣林,就会回味起“绣林玉液”,回味起它清酌的醇香,浓幽的气息,令人陶醉的情感,欲罢不能的留恋,但最能勾起我回忆兴趣的莫过于我当“倒酒贩子”和绣林酒厂打交道的那段“创业史”。
那是1983年秋,改革开放的政策像春风一样吹拂了农村大地,通过“联产承包责任制”改进了种田模式的农民不仅吃饱了肚子,而且还有大仓子小囤子的稻谷库存着,以为“备灾备荒”。我家也毫不例外地囤了一大仓。我们家乡自古有句俗话,叫“乡里人收了谷,不打官司就做屋”。那么问题就来了,那时大家都讲究“五讲四美三热爱”,社会风清气正,邻里和睦如亲,找谁去打官司呀?那么就剩下第二条方案只有做屋了,做就做呗,那年我就敢为人先地做了当地最先进的、全队数一的三间砖板盒子墙结构的“熟墙屋”。花去了2000元,全部积蓄耗光卖掉了所有余粮仍负债500元,这在当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呢。如何能住上新房后过好新生活偿还债务是摆在我面前的两大现实问题,那时外出打工经商的热潮还未形成,但在本地的“投机倒把”却得到政府保护且有风起云涌之势,我也跃跃欲试想去赚一把。到外面打听了两天,终有些眉目。后来经侄婿义敏介绍说石首绣林酒厂可以搞一笔酒生意。他建议我做一副钢筋驮架,买两个50斤的大酒壶,用自行车驮着送给乡下的一些经销店,可以赚一点批发零售差价的,当然,这个销售市场还必须我自己去找。
记得我第一笔生意是那年的国庆节,乡里人做什么事总讲究个出行大利的好日子,这天也确实晴空万里,街上红旗招展,处处欣欣向荣,我怀着激动且有点“忐忑”的心情带着全副装备来到了位于今解放中路(时称环城路)北的绣林酒厂,当时的散装白酒是“湖北省优质酒”,以味醇香悠著称,批发价是0.56元/斤。我好一阵窃喜,因为这比我打听到的价还要低。那个开票的吴会计和那位发货的小伙子叫做赵忠久的都很关照我,赵忠久说起来还和我是团山的本家。我想,我的第一笔生意就占尽天势地利人和,那个算命的史瞎子说我三十而立后就可以发财还真有点傍谱呢。
我灌满两大壶“玉液散装”酒后,按既定路线驮着前往久合垸梅田湖方向,在下堰口村代销店停下,说也凑巧,那个代销店的酒坛正好空了,急需要酒,那位姓朱的经理很认真的品尝了我的酒,连声说好,并谈妥了给他的“批发价”是0.75元/斤。他也觉得很合算,就这样,我的第一笔“酒生意”顺利成功,除去开支净赚了16元。那时候街上做小工的每天也只有3元,这一笔酒文化生意我算是旗开得胜了!
尝到了甜头,就一发不可收的干起来,还仗着我人高马大力气大的优势和永久载重自行车良好的性能,由开始驮两壶加码为三壶,即在那两个壶架上摞上一壶,也是又稳又快的节奏从没出轨。久合垸那边从江波渡到梅田湖,到华容张家湾、最远驮到了南县北景港、浪拨湖一带,这一线的代销店有16家,都和我挂好了钩用我送的酒。团山东线从宜山垱往南到长林咀、六波庵一直到小新口,还一度延伸到南县牧鹿湖、安乡下三汊河,这一线的部分店铺也被我用诚恳的推销语言和良好的曲酒质量赢得了诚信。期间还隔三差五地为几家国营代销店捎带瓶装“绣林玉液”、“东岳大曲”、“透瓶香”,他们也都觉得我送的曲酒是来自“绣林玉液”厂家的,大有茅台镇的酒都是“茅台酒”的良好感觉,这也就是所谓的“名牌效应”,我不过是跟红罢了。
就这样我的“倒酒”生涯持续了一年多,月平均差不多有十二三趟生意,可净赚200多元,比县长的工资还要高呢,一年下来, 不但还清了做房子欠下的债务,而且还有了一笔积蓄,这也成为了我后来转型收购业务和农资生意的经济基础,这是后话。
自古生意场就如战场,是没有“完胜”的把握的。我赚了点钱免不了有人竞争有人横场,也不乏有精明人摸索到了我的进货渠道和购销方式,利用一些社会关系或更巧妙的销售方式来挤兑我,我疲于应付,酒生意日渐萧条无以为继。虽然如此,但我对绣林酒厂还是情有独钟的,对那几位工作人员特别是发货员赵忠久是有好感的。不久后我上街有事顺便去看他,他还送了我一对绣林玉液作为纪念呢!这对绣林玉液我保存了快四十年。按前天郭总开出的条件,可以兑上100斤“绣林陶藏”呢。
俗话说,有资本就有主意,后来我用倒酒赚来的钱承包了村里的代销店,做起了农资、收购、百杂、建材等生意,其间也兼销白酒,但打听了几次,原来的那种绣林酒厂酿造的“湖北优质酒”却不知怎么找不到了。后来听说,绣林酒厂是随着国有体制改革大潮而改革了,再后来听说被石首二酒厂(八十年代新厂为二酒厂,调关为三酒厂)兼并改为“含芳酒厂”了,听说这位“含芳老总”是一位精明强悍实力雄厚“酒经考验”的人,他以其精湛的酿造技术、现代化的工艺设备、科学的管理模式,先后收购二酒厂、三酒厂和“绣林玉液”、“东岳大曲”、“透瓶香”等品牌,一路高歌猛进做成了“大劲牌”旗下的大曲清香型白酒生产技术基地,成为省级农业化龙头企业,——湖北枫林健康酒业酿造有限公司而雄踞荆楚。
出于我对“绣林”的不舍情怀,四年前有幸第一次采访绣林升化改制后的“枫林”,曾写过一篇“八千罗汉镇枫林”,是对枫林号称拥有八千吨(坛)窖藏酒产生质疑、通过实地探访确认实事后写出的文章,文章虽不怎么精彩,但都说的是一些大实话,也获得了“优胜奖”,愣是让我开心了好一阵子。
这次重来枫林,我仍然坚持我的世界观不改变,特别是这次的使命和担当是发掘“绣林陶藏系列”。所以一进厂门,不是急着到处抢镜头,不是特别关注厂区占地面积有多少、小桥流水有多优雅、生产工艺的自动化程度有多高、营销的信息化有多智能?而是关心两个问题:一是有没有糟谷子香,二是八千个“罗汉“还存不存在?
我们在进厂门后经过生产车间时就闻到了那股扑鼻的糟谷子香,这种香味令好酒者腿软筋麻不忍举步,不善饮者也陶醉其中不知所以,第一个问题可以说是迎刃而开了。随后,善解人意的郭总亲自带我们来到了藏酒地窖区,进入书有“珎城岁月酿美酒,对饮时光品人生”的隐蔽小门,下九级台阶,穿行“别人不敬礼、独我要鞠躬”(因我个头高)的地下长廊,两侧的不锈钢储柜里码放着的绣林玉液和枫林玛咖套藏酒数不胜数,真个是“水晶台殿,别有洞天”。紧接着进入宛如足球场般大小的大坛藏酒地窖室,那一排排容积1000公斤、齐人高的“罗汉坛”被紧捂着嘴巴仍如当年一样像佛爷坐禅整齐划一的蹲在那里,远远望去,没有尽头,我横数竖数得出来的积是6900个罗汉坛!加上外面储备的铁罐坛,已经数倍于当年的“八千罗汉”!
据郭总介绍,为了重塑绣林品牌,从2009年开始陈酿,现已有陈酿原酒三万吨,超出了国酒茅台的储酒量。这个数目也超出了我的想象好多倍,委实让我目瞪口呆,让我一度对“陈酿”的质疑得到彻底诠解,让我这个与“绣林陶藏”有着数十年牵挂的情缘更浓。“绣林”所以红遍神州,枫林所以香飘海外,三万吨的“绣林陶藏系列”足可让他们人气满满,底气十足!让他们“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