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群齐心创办烘干厂 共画发展最大“同心圆”

长安村地处团山寺镇西南端,全村版土面积6.6平方公里,总人口2234人,党员74人。村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村民常年以种植水稻为生。为提高水稻种植收益,长安村党组织在2016年引进“鸭蛙稻”绿色生态种植模式,并在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的指导支持下成立长生水稻专业种植合作社,修建育秧工厂,试种鸭蛙稻800亩,每亩地增收500元,村民种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纷纷改变传统水稻种植方式,加入种植鸭蛙稻行列。截至目前,全村推广发展鸭蛙稻种植4000亩。

特色产业发展蹚出新路子,如何推动产业长远发展,进一步充实“钱袋子”,成为该村村民最关心的问题。民有所盼,政有所为。长安村党总支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发展空间和农产品附加值为切入点,以“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为路径,整合多方资源,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在村内创办一间烘干厂。

协商共谋,积极破解产业发展难题。烘干厂建设在哪里,建设多大规模......,在规划阶段就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为了让烘干厂项目真正惠及于民,长安村坚持把村民的需求和意见放在首位,特别是在规划阶段,将吸纳群众意见建议作为重要环节。由村“两委”干部带队,组织党员群众代表10余人前往华容、荆州考察学习,在尽可能降低建设成本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现存闲置建筑物、村民群体、出入交通等内容确定项目选址和规模,精准把握村民所需、所想。经过几番讨论,最终确定利用原长林咀小学的闲置教室和操场,创办一间一班次加工180吨粮食的烘干厂。为征求“金点子”,共组织召开5次小组会、夜话会和党员大会,收集村民关于烘干厂运营、烘干设备购买、污水排放等关切问题4个,征求相关意见10余条,让村民全程参与烘干厂项目建设,从“为民做主”转变为“由民做主”,真正实现把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共建共管,共同推动项目落地生效。烘干厂项目投资大,单纯依靠村级资金力量远远不够,资金问题成了阻碍项目建设的“拦路虎”。在建设资金来源问题上,长安村充分采纳村民提出的意见,明确了“上级单位争取一点、村级自筹一点、村民支持一点”的资金筹措方法和“村民理事会主导,群众投工投劳”的建设思路,通过争取项目、村级自筹、村民捐赠等方式,共筹措资金150多万元,发动30余名掌握瓦工、装修技能的村民参与烘干厂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以开展“五个认领”工作为契机,将烘干厂的设备维护、周围环境整治责任具体划分到人,以党员为责任人负责日常监管,并通过积分兑物的方式发动群众主动参与烘干厂管理维护,切实增强群众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

资源共享,携手村民迈向共同富裕。“烘干厂建设完工后,我们不用再担心丰收的粮食因潮湿迟迟卖不出去或者卖不出好价钱,这真是个惠民的好项目。”村民郑孝春如是说。截至目前,烘干厂已完成钢构厂房和仓库建设,待投入使用后,配合村里已有的育秧工厂、农机劳务合作社等,村里农户将实现“不愁育秧、不愁收割、保障烘存、保障销路、保障价格”的“两不愁三保障”,不仅有效解决了稻谷收割后加工、晾晒、存储一系列难题,还拓宽了周边村民就业渠道,同时村党组织采取引进市场主体经营,固定资产入股的形式参与分红,预计村集体每年可增收20万元,实现村集体、村民收入共增长。